影视圈滤镜破碎:年轻打工人戳破编剧署名乱象

日期:2025-09-27 21:44:13 / 人气:34



近期,娱乐圈声量最大的新闻并非来自明星,而是编剧。自称参与《繁花》剧本创作的“古二”(程骏年)持续发文晒出多条录音,将自己推上风口浪尖,也把《繁花》剧组置于舆论中心。剧组称给予其“前期责任编辑”署名符合工作职责,不存在担任编剧的情况。这一事件引发诸多争议,也让影视行业年轻打工人的生存状况受到关注。

一、编剧署名争议:合理与否的追问

(一)独立完成创作的稀缺性

在影视行业,一人独立完成全程编剧的情况少之又少。青年编剧陈菲指出,若某编剧一年内有三到四部作品上线,大概率不是独立完成的,因为按正常出品速度几乎难以实现。编剧赵汉也认为,对于体量较大的剧集,若有联合编剧或助理编剧发挥重要作用,只署一个编剧是不合理的。

(二)投资与市场的考量

影视行业目前较为萎缩,项目获取投资不易。项目书上列出大编剧、大导演、名演员的名字,更易推进。投资方和平台为降低赔本和低点击率的风险,希望有黄金团队为项目背书,认为这样的团队挣钱概率大。然而,这种考量可能导致编剧署名权的不合理分配。

(三)权益保障的缺失

中国编剧整体缺乏权益保障,虽多数剧组权责分明,但在一些特殊剧组,规则由最“大”的人决定。项目负责人若心情好可能给予编剧署名,反之则可能随意剥夺。编剧本身话语权较弱,大编剧的话语权往往源于名望、投资等社会能量,而非单纯的创作能力。

(四)制片体系的不健全

制片人赵汉指出,制片人负责签订剧组人员合同,但早期合同签订常不明确。例如,有人以“生活助理”名义进入项目,实际承担剧本策划、编剧工作,却在剧组定位尴尬。若创意被采纳,需导演、编剧、制片人承认其职位变化并补签合同,否则难以争取署名。

二、青年编剧突围:困境与挣扎

(一)署名认知的挑战

青年制片人马福表示,不仅编剧,演员、导演都会为署名产生纷争。从制片方角度看,多人署名会稀释个人资源,对署名的认知成为一种观念挑战,增加沟通成本,导致他们不得不考虑风险,裹挟进这种行业规则中。

(二)责编署名的尴尬

陈菲介绍,责编类似于制作公司派来的监工。若有人承担了远超责编的工作,只署名责编,其工作成果可能被剥夺。赵汉认为,承担重要剧本内容工作的人应署片头且位置醒目,因为署片尾很难被人知晓,而平台可直接跳过片尾。

(三)职场PUA与突围方式

马福透露,自己入行时未获匹配署名,后获得执行制片人署名却面临“署名和薪资只能选一个”的困境,只能接受低薪资。行业年轻人常遭遇“职场PUA”,被告知要吃苦、接受现状。年轻人突围方式包括等待获得有话语权老板认可、擅长混圈子揽活,或自己做编剧走创投,拍小成本片子掌握话语权。

三、编剧弱势地位:多重因素交织

(一)师傅带徒弟的传统

制片人老邓提到,影视行业“封建”氛围浓厚,师傅带徒弟现象普遍。徒弟在项目中可能承担更多创造性工作,但师傅为获取资源和项目,不会让徒弟平起平坐,导致徒弟难以获得应有的署名。

(二)工作前置与周期漫长

编剧在影视创作工作中处于前置地位,开机前就完成剧本创作。后期拍摄中剧本修改及署名变数大,职业周期长使其权益易受侵害。而剧组其他岗位如灯光、摄影等通常成团队合作,签总包合同,署名规则相对清晰。

(三)缺乏敬畏与维权困难

人人觉得可以对剧本指手画脚,因为编剧工作缺乏技能门槛,大家对编剧工作缺乏敬畏心。行业内维权事件虽屡屡出现,但编剧为在行业生存,大多选择隐忍。不过,此类事件也在促使制片公司法务更加严谨,流程规范的平台和大公司在合同签订上更加明确,保障编剧署名权益。

影视圈编剧署名乱象背后,反映出行业规则的不完善、权益保障的缺失以及传统观念的束缚。年轻打工人戳破了这层滤镜,也让行业问题浮出水面,未来需要行业各方共同努力,改善编剧的生存状况,保障其合法权益。

作者:杏宇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宇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