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明确:学硕,全部读博
日期:2025-07-17 17:52:51 / 人气:18

近日,某工信部直属高校发布《关于 2026 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报名的通知》,明确提出 “全校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全部纳入硕博贯通培养体系培养,在硕士入学第二学期即可开展博士生阶段的师生互选;全校直博生及硕博连读生的基本修业年限均为 5 年。” 对比 2024 年 “部分学院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纳入硕博贯通培养体系” 的表述,今年的覆盖对象已扩大到全校范围。这一变化引发关注:保研该校的学生,要么选择专硕,要么选择直博或硕博连读,纯粹意义上的学硕似乎消失了?
学硕,直博化浪潮来袭
当前,我国原本将学术型硕士定位为具有独立就业导向的学位,而非博士预备阶段。但从数据来看,2023 年我国共招收博士生约 13.5 万人,其中硕博连读占比约 35%,本科直博占比约 12.5%,普通招考占比约 52.5%。硕博连读和本科直博已成为博士招生的重要路径,尤其在头部高校,贯通式培养更受青睐。
浙江师范大学高质量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刘爱生提出,在新形势下,应重构学术型硕士定位,明确其为 “博士教育的过渡阶段”,而非独立就业导向学位。这意味着学硕的培养目标将倾向于打造 “科研预备军”,走上硕博贯通之路。
近期,多所高校纷纷扩大直博或硕博连读招生比例。武汉大学 2025 年接收直博生规模较 2024 年增幅超 50%;复旦大学强基计划学生转段中,2025 级拟录取研究生的直博生占比 50%,2026 级拟录取名单中直博生人数达 104 人,占比升至 64.6%。学硕 “直博化” 趋势愈发明显。
硕士培养 “分层”:学术与应用分流
2023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提出打造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培养链条。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以学术研究训练为灵魂,强调提升学术创新潜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则以特定领域知识为起点,聚焦解决行业产业实践问题。
随着两条培养路径的延伸,学硕培养逐渐向博士阶段转移,直博 / 硕博连读学生成为学术人才主要来源。这种 “分层” 模式让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各有专攻,更贴合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贯通培养成大趋势,多校加入创新实践
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加入贯通培养的教育创新行列。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5 年首次在 7 省市招收本科生,全部进入贯通培养体系,依托 “基础与前沿交叉学科贯通培养工程”,打造 “去内卷化竞争” 的人才培养路径。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揭牌成立,构建起本硕博一体化专业体系。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超 20 所高校也采取了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
贯通培养的优势在于保证科研的连续性和专一性,让有科研潜质的学生能集中精力投入学业和研究,减少人生选择的焦虑。高校的贯通培养多聚焦王牌学科:上海交通大学 2024 年开设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强基计划 “旭华班”,依托国家级平台和重大科技项目,鼓励学生提前介入科研;哈尔滨工业大学 “尖班” 由院士担任导师,涉及航空航天、计算机等新工科领域,让学生早进入 “博士状态”,在大项目实践中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贯通培养集中在理工科,如今人文社科也开始试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2025 年启动本博融通班,设立数理经济拔尖班,入选者 100% 具有保研资格,致力于培养国际化、研究型人才。
挑战与探索:平衡质量与初心
高校推行 “人才分类培养” 并非易事。过度追求科研型人才、盲目缩短学制,都可能偏离教育育人初心。未来,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个性化探索,还需在高等教育领域不断试炼和完善,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让贯通培养真正成为输送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为我国科研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杏宇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摆脱物价持续低位运行的四大关键...07-29
- 人工智能时代“好制度”的内涵与...07-29
- AI 代理主导时代的人类 CEO ...07-29
- 时间加速悖论:从事件驱动视角重...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