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笃定与狂热:供给侧改革的情绪节奏演变
日期:2025-07-24 16:36:18 / 人气:8

当商品市场对 “反内卷” 的计价在历史记忆驱动下迅速升温,当前的供给侧改革行情已显现出与 2015-2016 年截然不同的情绪特征 —— 在明确方案和目标尚未完全落地前,市场便已进入加速阶段,曾经漫长的 “质疑” 与 “犹豫” 环节被大幅压缩。这种情绪节奏的变异,恰恰凸显了复盘上一轮供改情绪轨迹的重要性。从口号到现实的落地过程中,质疑、笃定、恐慌、凝聚、狂热的情绪交替上演,政策与市场的反身性演绎,构成了理解供改行情的核心密码。
一、质疑与犹豫:政策模糊期的情绪试探
供给侧改革的情绪序幕始于普遍的怀疑。尽管 2015 年 11 月被视为供改起点,但黑色系行情的真正启动要等到 12 月 18 日 “三去一降一补” 具体提法的出台。在此之前,即便棚改货币化政策已推行大半年,地产销售增速从年初的 - 15% 回升至 14%,黑色系仍处于持续下跌通道。市场对 “供改” 这一新概念充满陌生感,在产业高度过剩的背景下,多数投资者怀疑政策能否真正扭转产能过剩的惯性,需求端的边际改善尚未被视为行情触发点。
2015 年 12 月至 2016 年 2 月的 “一步一回头” 行情,生动诠释了这种犹豫情绪。螺纹钢涨幅 34%、铁矿石 54%、焦煤 22% 的表面上涨背后,是价格反复震荡中的试探。投资者既不敢完全忽视政策信号,又对执行效果充满疑虑 —— 毕竟在过去数年的产能调控中,“越调越过剩” 的现实让市场形成了惯性怀疑。此时的政策表述仍偏原则性,缺乏具体量化指标,市场如同面对未拆封的盲盒,每一次小幅上涨都伴随着 “政策会不会虎头蛇尾” 的自我拷问。
这种情绪的转折点出现在 2016 年 2 月 4 日至 5 日。当两份文件明确提出 “5 年压减粗钢产能 1 亿 - 1.5 亿吨”“3-5 年退出煤炭产能 5 亿吨” 的量化目标时,政策的具体性终于打破了怀疑的僵局。此前模糊的 “去产能” 口号转化为可感知的数字承诺,市场情绪从 “试探性相信” 转向 “初步笃定”。更关键的是,政策出台速度超出预期,这种 “快节奏执行” 信号让投资者意识到此次供改的严肃性,黑色系由此结束震荡,进入第一波加速上涨阶段。
二、笃定与加速:政策落地后的情绪共振
具体政策的出台点燃了市场的笃定情绪,推动行情进入首轮加速期。2016 年 2 月至 3 月,黑色系一改此前的犹豫态势,呈现出凌厉的上涨攻势。这种情绪转变不仅源于政策量化目标的明确,更来自需求端的同步共振 —— 地产销售增速从 14% 进一步攀升至 40% 以上,土拍和新开工数据开始响应棚改货币化的刺激,形成 “供给收缩 + 需求改善” 的完美叙事。市场不再纠结 “政策能否执行”,而是开始畅想 “供需错配下的价格弹性”。
3 月央行降准 50bp 的操作,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笃定情绪。货币政策的宽松信号被解读为对供改的间接支持,市场将其与需求改善叠加,形成 “政策组合拳” 的乐观预期。此时的投资者行为模式发生明显变化:从 “逢高减仓” 转向 “追涨加仓”,产业端的套保行为减少,投机资金涌入黑色系期货市场。这种情绪的自我强化,使得价格偏离基本面的程度不断扩大,市场开始提前计价 “供改成功” 的终局。
但笃定情绪的脆弱性在 4 月初开始显现。尽管行情在 4 月 7 日至 22 日再度加速(螺纹钢 12 个交易日涨 20%),但此时的上涨已更多依赖情绪惯性而非基本面支撑。上海、深圳等地出台楼市紧缩政策,商品房销售增速骤然见顶,需求端的边际变化已发出警示信号。然而,沉浸在 “供改叙事” 中的市场对此选择性忽视,甚至将调控政策解读为 “需求过热的证明”,这种情绪的盲目性为后续的恐慌埋下伏笔。
三、恐慌与回调:现实检验下的情绪崩塌
4 月 22 日成为情绪的分水岭,黑色系在触及新高后骤然崩溃,开启为期一个月的深度回调。螺纹钢下跌 26%,铁矿石下跌 27%,价格回吐此前全部涨幅,市场情绪从 “笃定” 瞬间切换至 “恐慌”。这种崩塌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现实冲击下的情绪共振:交易所打击过度投机直接抑制交易活跃度,高利润刺激下钢厂大量复产削弱供给收缩预期,楼市调控引发需求前景担忧,淡季来临导致库存去化放缓。
恐慌情绪的核心是 “叙事的破灭”。此前市场将供改视为 “包治百病的良药”,忽略了政策执行中的博弈性 —— 当价格上涨带来丰厚利润时,企业复产动力天然增强,与去产能目标形成冲突。这种 “政策目标与市场行为” 的矛盾,让投资者意识到供改并非一帆风顺的线性进程,而是充满反复的博弈过程。更关键的是,市场发现自己已过度透支预期,在 “终局思维” 主导下对基本面脱敏,当现实信号与预期背离时,情绪的反转尤为剧烈。
5 月 26 日回调结束,情绪在 “性价比修复” 中逐渐企稳。此时价格回落至 2 月末水平,相当于回到政策明确后的起点,过度悲观情绪得到释放。唐山园博期间环保限产的加码,以及钢材库存持续去化的现实,让市场重新审视供改的政策决心。这种 “恐慌后的理性回归” 表明,情绪的极端化总会向基本面靠拢,而政策的持续发力则是情绪企稳的关键支撑。
四、凝聚与狂热:政策深化中的情绪升级
5 月末至 11 月,供改情绪进入 “凝聚 - 狂热” 的升级阶段。在经历恐慌回调后,市场对供改的认知更加理性 —— 既承认执行中的波折,也认可政策的长期决心。螺纹钢上涨 33%,铁矿石上涨 48%,焦煤更是大涨 81%,前期弱势品种的补涨表明情绪的全面扩散。此时的驱动因素从 “总量去产能” 转向 “结构性深化”,限产环保督察升级、取缔 “地条钢” 等具体措施,让市场看到供改向纵深推进的力度。
楼市 “金九银十” 的火热进一步点燃情绪。尽管地产销售和新开工已见顶回落,但房价和土拍的加速上行成为新的 “需求信号”,市场选择性放大利好因素,将其作为 “供改背景下需求韧性的证明”。此时的情绪特征是 “选择性相信”—— 对政策深化、环保限产等利好高度敏感,对需求放缓、复产增加等利空则反应迟钝。黑色系的上涨不再需要复杂逻辑支撑,“供改 = 涨价” 的简单叙事主导市场,情绪逐渐走向狂热。
这种狂热在 2016 年 11 月达到顶峰。市场不再关注短期基本面波动,而是将所有信息都纳入 “供改长期利好” 的框架解读。即便 9 月 30 日后多地升级楼市调控,仍未能冷却市场热情;即便高炉开工率再次上行,也被解读为 “短期扰动不影响长期趋势”。情绪的自我强化达到极致,黑色系的波动率显著下降,单边上涨成为市场共识,仿佛供改已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所有问题。
五、历史启示:情绪节奏背后的市场规律
复盘 2015-2016 年供改的情绪轨迹,能提炼出指导当前市场的重要规律。市场存在明显的学习效应,上一轮供改的成功经验让当前预期发酵更快,质疑时间缩短,但这也意味着验证和怀疑可能来得更突然 —— 当情绪压缩了 “犹豫期”,一旦现实与预期不符,回调的烈度可能更高。
产业响应始终是情绪的制约因素。企业复产、套保等行为会反向影响供改效果,这种 “政策 - 市场” 的反身性决定了情绪不会单向演进。2016 年 4 月和 9 月的两次回调,均源于高利润刺激下的供给反弹,表明脱离产业现实的情绪狂热难以持续,价格终将回归政策与产业的动态平衡。
需求是情绪的 “背景板但非可有可无”。2016 年供改的成功离不开棚改货币化带来的需求支撑,这种 “供给收缩 + 需求扩张” 的组合让情绪有了基本面依托。当前市场与上一轮的核心差异在于需求端支撑不足,这意味着情绪节奏可能更颠簸,“无痛供改” 的叙事难以完全复制,需警惕需求 “受痛” 阶段对情绪的冲击。
情绪与政策的节奏需动态匹配。政策模糊期易滋生质疑,具体目标落地催生笃定,执行波折引发恐慌,深化推进凝聚共识,过度透支导致狂热。理解这种节奏,就能在情绪极端化时保持理性:在质疑期关注政策信号的明确性,在笃定期警惕预期透支,在恐慌期审视基本面韧性,在狂热期跟踪政策边际变化。
结语:情绪节奏的变与不变
供给侧改革的情绪密码,本质是政策决心、产业现实与市场预期的动态博弈。从 2015-2016 年的 “质疑 - 笃定 - 恐慌 - 凝聚 - 狂热”,到当前市场压缩的情绪周期,变化的是节奏的快慢,不变的是情绪围绕基本面的波动规律。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情绪演绎的逻辑具有延续性 —— 政策的具体性、执行的持续性、需求的支撑力,始终是决定情绪走向的核心变量。
面对当前的供改行情,既需要尊重市场的学习效应,理解情绪加速的合理性;更需要保持对现实的敬畏,警惕 “历史经验” 带来的路径依赖。当市场跳过犹豫直接进入狂热时,更应关注政策执行的细节、产业响应的力度和需求变化的韧性,在情绪的浪潮中把握理性的锚点。毕竟,供改的终极目标不是情绪的狂欢,而是产业结构的真正优化,这一现实终将校准情绪的走向。
作者:杏宇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质疑、笃定与狂热:供给侧改革的...07-24
- AI 时代的临界点:从工具助手到...07-24
- 日本首相石破茂辞职原因剖析07-24
- 大企业反腐困局:内部敌人如何成...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