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的Sora2,不是“AI抖音”时刻
日期:2025-10-04 13:15:08 / 人气:15

今日AI圈热闹非凡,OpenAI正式推出新一代视频生成模型Sora 2,且首次以独立iOS应用的形式发布,这一举措标志着Sora 2从模型向消费级产品的重大转变。
全新亮相:从模型到消费级App
与一年前发布的第一代Sora相比,Sora 2不再只是ChatGPT Plus里的“附加功能”,而是直接进入消费级产品赛道,成为一款带有短视频流和互动机制的App,名为“Sora by OpenAI”。目前该应用在美国和加拿大率先上线,采用邀请制,用户可生成并分享10秒视频,浏览个性化推荐流,并通过点赞、评论和二次创作(Remix)与他人互动。OpenAI将其定位为“超写实动作与声音”的创作工具,实现了模型升级和产品形态的彻底转身。
上手体验:制造营销与功能升级
虽然是邀请码机制,但分发方式容易让人们拿到邀请,这不仅是制造FOMO(错失恐惧症)带来营销效果的策略,更体现了OpenAI对这个产品以及向toC市场冲刺的野心。打开app,界面与常见短视频应用类似,点击“+”号即可开始制作视频。用户可以选择已有“人物”,描述视频内容,生成他们彼此互动的视频,也能制作自己的虚拟形象。
Sora 2的最大变化之一是实现了生成画面时同步音频,过去AI视频往往只负责影像,声音需后期叠加,现在用户能在同一次生成里得到语音对白、环境音效和音轨,带来更完整的沉浸式体验。OpenAI强调,Sora 2在物理一致性、动作连贯性和指令跟随上都有明显提升,并配合安全过滤机制,限制错误信息或不当内容的生成,这一功能是与Google Veo 3等竞品正面竞争的关键点。
玩法变革:Cameo功能的创新
Cameo功能是Sora 2“玩法逻辑”的变革。用户通过一次性录入确认身份,上传肖像和声音样本,完成后可生成“可授权的虚拟分身”,让视频里的主角是自己,能在10秒短片里唱歌、演戏、跳舞,与AI生成的角色互动。这种“超写实Cameo”强调本人同意、本人形象,只生成愿意出现的人,公众人物、未经授权的第三方形象被禁止使用,用户也可随时撤销授权。该功能在内部测试阶段就备受团队青睐,能在任意场景中重现面部、声音与动作一致性。
版权与合规:争议与防护
路透社报道称,OpenAI对Sora 2的版权管理可能采用“版权所有者选择退出(opt - out)”机制,若权利人未明确声明退出,其作品可能被模型用作生成数据,这一做法引发好莱坞关注,迪士尼等大型内容公司已经宣布选择退出。同时,Sora App上线了家长控制功能,允许为青少年账号设置非个性化内容流、关闭私信和限制连播,这是OpenAI在内容安全上的防护措施之一。
应用场景转变:从工具到社交
去年底的Sora 1主要服务于ChatGPT用户,强调“文本到视频”的突破,最长支持20秒片段,并在微软Bing里落地成工具,始终是工具属性更强的“创作模块”。而Sora 2直接转向消费级应用,一方面通过App降低门槛,让更多用户体验AI视频;另一方面通过短视频流、点赞、评论与二次创作,激发社交属性。这种“模型 + 平台”的组合,使AI视频进入日常内容生态。
并非“AI抖音”:类似musical.ly的潜力
人们习惯将Sora 2称为“AI版抖音”,但当有此称呼时,隐含着它已具备大规模用户沉浸和内容爆发的条件。实际上,现在的Sora 2更接近当年的musical.ly。musical.ly在2014年首次让人们看到短视频不只是“视频版的微博”,而是一种全新的表达语言,配合音乐、用镜头和动作创造氛围,这种创作范式的创新是后来抖音崛起的土壤。
同样,Sora 2的意义不在于当下带来爆炸性的流量或商业化,而在于让大众直观感受到AI生成的视频可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叙事风格,意识到“视频不一定是拍摄的结果,也可以是生成的起点”,实现了从“拍摄”到“想象”的思路迁移,就像短视频从“记录”到“表演”的转折。如果说抖音的关键在于建立了规模化分发和用户沉浸的基础设施,那么musical.ly的关键是教育了用户如何用短视频表达自我、社交,Sora 2扮演的正是这种“教育角色”,它让更多人直观地玩起“AI视频”,产生新的感受。这也意味着Sora 2开启的商业和更多可能性,不一定是OpenAI最终全部吞下,大家都还有机会。
在假期,不妨亲自体验一下Sora 2,感受其带来的全新视频创作与体验。
作者:杏宇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撞后8个月未修,美国“杜鲁门”号...10-13
- 撞后8个月未修,美国“杜鲁门”号...10-13
- 科沃斯“最贵”高管减持:市场反...10-13
- 美国军工厂爆炸:安全隐忧下的军...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