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出海,大而不强?

日期:2025-08-07 12:00:31 / 人气:31



随着特朗普第二任期掀起大规模关税战,中国企业“出海”问题再次引发学界、业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这不仅关乎企业微观层面的战略与经营,更与国家宏观层面的开放发展和竞争力格局塑造紧密相连。

中国企业“出海”的宏观表现

规模与增长

从宏观数据看,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流量总额为1478.5亿美元,占全球比重达9.54%,位居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加入WTO后,中国OFDI开始发力,增速超过吸引外资(IFDI),并在2015 - 2018年实现超越。不过,从存量看,2024年中国OFDI占全球比重为4.03%,排在美国和荷兰之后。

投资方式

2008 - 2017年,跨国并购(M&A)在中国OFDI中与绿地投资旗鼓相当,甚至某些年份超过绿地投资。但自2018年以来,绿地投资愈发重要,2023年中国对外绿地投资占全球比重达12%,仅次于美国,而跨国并购投资仅占全球1%,位居全球第20位。

投资行业与目的地

2023年中国OFDI主要分布在“租赁和商务服务”“批发和零售贸易”等七大行业,合计占比超90%。投资目的地方面,中国香港位列第一,其次是新加坡,美国排第四。受关税影响,中国对美OFDI下降7.55%,对墨西哥OFDI陡增185.08%,呈现“迂回”战略,同时对东盟国家OFDI大幅增长。

中国企业“出海”的微观特征

跨国公司排名与跨国化指数

2023年按海外资产排名的世界前100家非金融类跨国公司中,中国内地有8家,但除华为和腾讯外,其余多为大型中央企业,集中在传统能源和基础产业领域。这些企业的“跨国化指数”很低,在4% - 37%之间,均位列80名之外,与美国上榜企业相比,行业领域单一且跨国化指数普遍较低,平均值约50%,是中国平均水平的2倍。

中国企业“出海”的多元化路径与出口模式

投资企业特征

2013年实施OFDI的工业企业涵盖多种贸易模式与所有制形式,大多集中在加工贸易及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贸易领域,但近50%的企业所有制信息缺失。

出口产品与市场分布

从“出口产品—出口市场”分布看,实施OFDI的企业比未实施的企业更加多元化,出口集中度更低。从出口销售分布看,实施OFDI的企业在特定目的地市场可能更多元化,且更倾向于在不同目的地市场多元化发展。

中国企业“出海”的动因与启示

动因理论

邓宁的“三优势”理论指出,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与区位优势的不同组合决定企业“出海”方式选择,选择OFDI要求企业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表明,不同生产率水平的企业会选择不同的国际化方式,成功OFDI的企业需具备更高生产率绩效以抵补成本与风险。

中国“出海”转型

过去20年中国企业“出海”规模增长受政府作用影响,包括补贴等鼓励措施。但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这种做法面临挑战,中国企业“出海”需由政府政策支持型向市场效率导向型转型,放松国内投资领域管制,让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各行业,为“出海”奠定基础。这一转型将促进中国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地“出海”,提升整体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政策制定启示

理解企业“出海”有助于改进中国宏观贸易和投资政策与战略。制定政策时应更多关注“自下而上”机制,考虑企业确定产品与目标市场组合的决策,以实现风险与收益平衡、产供链网络韧性与效率兼顾。

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出海”规模可观,但在微观层面,如企业的跨国化程度、行业分布等方面存在不足,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特点。未来,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需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以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作者:杏宇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宇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