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红文旅项目,为何撑不过三年?
日期:2025-08-13 15:43:11 / 人气:27

投资超 8 亿元的大型演出项目《只有峨眉山》停演的消息,再次将网红文旅项目的生存困境推到公众眼前。从累计亏损 6 亿元的惨淡收场,到长沙超级文和友的人气骤降、深圳文和友的空置冷清,再到投资 25 亿元的张家界大庸古城日均购票不足 20 人,这些曾经刷屏朋友圈的 “流量明星”,为何大多逃不过 “爆红即巅峰,三年即谢幕” 的命运?
一、流量依赖症:“拍照经济” 的一次性狂欢
爆红文旅项目的崩塌,往往始于对 “流量神话” 的盲目迷信。这些项目深谙社交媒体传播逻辑,通过打造视觉冲击力强的场景、设计易于传播的打卡点,在短期内吸引大量游客涌入。重庆洪崖洞、西安大唐不夜城等项目的早期成功,更是让后来者坚信 “只要成了网红,就不愁赚钱”。
然而,“拍照经济” 的本质是一次性消费。游客带着滤镜和相机而来,拍完朋友圈九宫格便转身离去,很少产生二次消费。数据显示,重庆洪崖洞 2023 年净利润亏损 157 万元,西安大唐不夜城 2024 年接待 7475 万人次,营收却仅 7574 万元,人均消费 1.01 元。这种 “人来了却不花钱” 的现象,暴露了流量与商业转化之间的巨大鸿沟。
更致命的是,当 “打卡” 成为唯一目的,项目便失去了对游客的长期吸引力。陕西蓝田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刚开业时日接待游客破 15 万,可游客发现 “里面就是小吃、民俗工艺和拍照道具” 后,便再也不愿回头,不到四年就彻底关停。正如当地村民所言:“来过一回,傻子来第二次。”
二、内容同质化:千篇一律的 “网红四件套”
“夜市 + 仿古街 + 非遗摊 + 大型实景演出”,这套被称为 “网红四件套” 的模式,正在全国文旅项目中复制粘贴。从西北的民俗村到华南的古镇,游客看到的都是大同小异的仿古建筑、义乌批发的纪念品和套路化的实景演出,审美疲劳在所难免。
《只有峨眉山》的失败便与此相关。其剧情、演艺手段与《只有河南》高度重复,从《又见平遥》到《又见敦煌》,王潮歌团队的 “套路” 被反复使用,观众早已失去新鲜感。杭州闻堰老街立志打造 “杭州版文和友”,却因招商失败、体验糟糕,开业即遇冷,连门口的咖啡馆都挂出了 “闭店大吉” 的招牌。
这种同质化的根源,是对 “文化” 的肤浅理解。很多项目把 “文旅” 简单等同于 “摆拍背景 + 小吃街”,既没有挖掘在地文化的独特性,也没有创造有价值的体验。游客一眼就能看穿这种 “装文化” 的把戏,自然不会为其买单。
三、运营短视症:重建设、轻管理的泡沫逻辑
不少网红文旅项目的操盘者,把精力全放在前期建设和开业营销上,却忽视了最关键的运营环节。大庸古城投资 25 亿元复刻唐宋建筑,配套演出、灯光、水秀一应俱全,却因 “停车场比景区热闹”“商铺没人管” 等细节问题,沦为 “花 25 亿建个夜市” 的笑谈。
行业内这种 “重建设、轻运营” 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公司靠卖方案、搞 “业绩对赌” 赚钱,方案费到手后便对项目运营撒手不管;景区招商靠关系,商户交完钱就无人问津;演出内容多年不更新,厕所脏乱差,停车无人引导……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恰恰是留住回头客的关键。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浙江安吉县的 “村咖” 产业。没有大投资,不拍宣传片,却靠专业的运营团队和持续更新的活动,年接待游客超 615 万人次,形成 1.21 亿元的富民产业。这说明,文旅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不在硬件有多豪华,而在运营能否提供持续的价值。
四、破局之路:从 “流量狂欢” 到 “价值共生”
爆红文旅项目要打破 “三年魔咒”,必须跳出 “为网红而建” 的思维,回归文旅的本质 —— 提供有价值的文化体验。
首先,要深耕在地文化,讲好独特故事。苏超(江苏超级联赛)的出圈便是范例,它抓住 “草根足球 + 地方文化” 的核心,用群众赛事联动文旅,带动江苏省内景区预订量同比增长 305%。这种扎根本土、真诚有趣的内容,远比套路化的 “网红四件套” 更有吸引力。
其次,要转变运营逻辑,从 “一次性收割” 到 “长期共生”。文旅项目不是 “开业即巅峰” 的快消品,而是需要长期经营的 “社区型生意”。要关注游客的真实需求,优化细节体验,通过持续的内容更新和活动策划,让游客愿意一次次回来。
最后,地方政府要找准定位,从 “上台唱戏” 变为 “搭台赋能”。很多项目沦为 “形象工程”,根源在于政府过度干预,规划不清就上马,审批没完成就开业。其实,政府要做的是搭建好平台、放松政策、透明税收,把专业的事交给市场,让真正懂文旅的人来操盘。
结语:文旅的真谛,是 “真” 与 “久”
网红文旅项目的崩塌,本质上是 “流量思维” 对 “文旅本质” 的背离。游客想要的不是滤镜下的摆拍背景,而是能打动人心的文化体验;文旅项目的价值不在开业时有多热闹,而在能否长期为游客、商户、在地居民创造价值。
那些能穿越周期的文旅项目,往往都做到了 “真” 与 “久”—— 有真实的文化内核,有持久的运营耐心。从 “爆红” 到 “长红”,考验的不是营销技巧,而是对文旅本质的理解。只有放下对流量的执念,深耕内容、优化运营,才能让文旅项目真正活下来、火下去。
作者:杏宇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孙俪剪发照引关注,与姚晨幽默互...09-01
- 英皇前港星吴浩康遭欠薪,顾家好...09-01
- 从小美到大!TVB 恋综女神李芷...09-01
- 亚视《国际刑警》演员现状:女主...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