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AI博主,我劝你先别急着用AI

日期:2025-10-29 15:39:01 / 人气:8


周末看到宝玉老师关于编程的帖子,我在创作领域深有共鸣:若想在某领域深耕成专家,在独立、手动、极少借助AI完成1000个小时刻意练习前,不妨离AI远一点。当然,若只是用AI应付工作(做PPT、写周报)或图乐子(生成内容发朋友圈),AI便是最好的玩具。这个观点或许有些“暴论”,甚至显得“何不食肉糜”,从AI博主口中说出更显奇怪——毕竟AI便捷、强大又诱人,放着不用偏要练“笨功夫”,看似不合常理。但深思后我仍决定表达,先从自己用AI辅助创作的经历说起。
一、我的AI创作辅助:素材库而非“代笔”
我写文章的AI辅助比例依类型波动在0%到40%之间。像产品评测(如Vidu Q2)需跑大量case、亲身体验优劣,AI无法替代,AI辅助为0%;教程类(如飞书多维表格)需亲自实操每一步、截图标注坑点,AI也帮不上忙,同样是0%。而分享论文(如《你骂AI,它反而更聪明》)时,AI辅助比例约40%,工作流程如下:
1. 深读论文几遍,提炼核心观点(如亮点、反常识点、时代痛点);2. 将观点与论文原文发给AI(多用Gemini 2.5 Pro),让其用通俗语言重组技术细节;3. 用5个不同风格对话框,让AI生成3-5个版本(每版约5000字),借随机性碰撞意外表达;4. 通读几万字AI内容;5. 挑选几百字合适碎片(无事实错误、契合文章气质),嵌入2000-3500字的自有框架。
复杂论文如DeepSeek-OCR解读,AI辅助仅15%-20%——因论文过新,AI易出事实性错误,仅少数句子和比喻可用。最终我花5小时学习(含与AI问答)、5小时写作,从晚6点奋战到凌晨4点完成。可见AI对我而言,从来不是“代笔”,而是快速生成素材、节省遣词造句时间的工具。
二、创作核心:AI无法替代的“灵魂”与“品味”
写文章的核心工作AI干不了。一是观点必须原创,如将9块9的DeepSeek与《北京折叠》联系,将三宫格图与十年前P图经历结合表达“人们需要故事”,这些是AI无法生成的“灵魂印记”,没有观点,内容便是空壳。二是素材挑选,从几万字AI内容中筛选契合文章气质节奏的碎片,并严丝合缝嵌入叙事流,靠的是对文字的感觉、节奏的把控和表达的认知,最终指向“品味”。
我在AI图文创作领域的品味,是写了两年半、500多篇文章(远超1000小时)积累的:知道什么标题能吸引眼球,什么节奏适合通勤阅读,什么比喻能让非技术读者看懂复杂概念。面对AI素材时,我心中有“尺子”——能分辨油腻空洞的模仿与偶然闪现的“天才表达”。这种品味不是AI赋予的,是写废无数标题开头、复盘数据、承受读者批评后“熬”出来的。
三、AI时代的陷阱:“眼低手高”与品味固化
传统有“眼高手低”(眼界高、技能差),而AI时代很多人陷入“眼低手高”:AI极大拉平技能门槛——不会画画的人用Midjourney能生成好图,五音不全的人用Suno能创作歌曲,这给了人“我上我也行”的幻觉。但代价是眼界(品味)被拉低甚至固化:完全依赖AI时,实际是用AI的品味替代自己的。AI拉高创作下限,却摧毁个人创作上限,让人跳过最痛苦也最关键的“建立品味”过程。
品味提升无捷径(除非是天生天才),不是看几篇教程、学几个Prompt就能掌握的。我作为艺术生,高二高三艺考时每天画到凌晨(素描、水粉、速写),大学学三大构成、艺术史,日更设计练习,这些“看、做、想”的循环,打下了设计品味的基石。“看”是沉心看优秀作品,“想”是分析优劣与优化方向,“做”是亲自动手大量笨拙、失败的练习——只有自己调颜色才懂“高级灰”,自己敲代码才知优雅架构的可贵,自己改句子十遍才懂“锤炼”的分量。
四、1000小时笨功夫:构建品味的锚定
格拉德威尔“一万小时定律”在AI时代或可缩短(AI加速“看”和“想”),但“做”的过程仍需至少1000小时不依赖AI的刻意练习,以打牢基本功。对写作者而言,是语感、逻辑、叙事节奏、热点敏感度;对画者而言,是色彩感觉、构图能力、光影理解、风格把握——这些是“品味”的核心(心法),而PS技能、素描技法等只是“技能”(外功招式)。AI能帮人快速掌握技能、自动出招,但给不了基本功和品味,若不知AI生成内容的优劣与改进空间,即便学再多Prompt,也成不了真正的创作者。
五、AI是放大器:先做“人”,再做“神”
我并非反对用AI——它是未来十年最大潮流,也是我All in的方向。我反对的是在某领域专精前过度依赖AI。1000小时“看、做、想”的练习,是构建个人品味体系的锚定。AI是强大的放大器:肚子里有货(独特观点与审美),AI能将其放大百倍千倍,实现创作效率与表现力的质飞跃;若腹中空空(无审美、无判断),AI放大的只是空洞与苍白,生成的只是平均水平的“赛博垃圾”。
未来,不是“会用AI”淘汰“不会用AI”,而是“拥有独特品味并懂用AI放大”淘汰“只把AI当快捷键却无想法”。别怕慢,先用1000小时成为“真正的人”,再思考如何成为“驾驭AI的神”。在快节奏时代,慢或许是最快的路——先磨利眼睛,再拿起AI这把锋利的刀,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成为“神”。

作者:杏宇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宇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