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17,印度制造?

日期:2025-09-13 17:45:12 / 人气:5


每年苹果新品发布会都被视作科技圈的 “春晚”,2025 年这场发布会也不例外。但相较于 iPhone17 的颜色、iPhone Air 的厚薄等商业元素,真正定义未来十年全球商业格局的,是手机包装背面那行小字 ——“Assembled in...Made in...”。发布会前,外网讨论焦点已从新机本身转向 iPhone 产地,因为从这一代开始,美国本土售卖的所有 iPhone 产品,均产自印度,而非中国长珠三角的果链工厂与河南富士康工厂。
这行文字地理坐标的变化,背后是复杂的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争夺战。苹果此次展示的不仅是更快的芯片、更清晰的摄像头,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王者背后的产业链风向。这既是苹果的 “去风险化” 布局,更预示着 “中国制造” 与 “印度制造” 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重塑。iPhone17 是否会全面走向 “印度制造”,已成为洞察未来全球经济版图演变的核心视角。

一、果链漂流史:从 “加州设计,中国制造” 到 “印度加码”

过去二十年,“加州设计,中国制造” 是苹果乃至全球消费电子产业成功的黄金法则。以郑州富士康 “iPhone 城” 为代表的超级工厂,凭借庞大规模、高效供应链整合能力与纪律严明的劳动力,成为苹果帝国的坚实生产基座。中国以 “世界工厂” 身份深度嵌入苹果全球价值链,不仅承担组装环节,更向上延伸至屏幕、电池、声学元件、精密结构件等零部件供应,这套供应链体系曾被视为不可复制的奇迹。
变化早有征兆。2017 年,苹果让代工厂纬创在印度班加罗尔小批量生产低端 iPhone SE 机型,当时仅被解读为规避印度高进口关税、开拓当地市场的本土化策略,而非全球性供应链调整。2019 年前后,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叠加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苹果意识到 “鸡蛋放一个篮子” 的风险;后续疫情更是暴露全球供应链脆弱性,“供应链韧性” 与 “多元化” 被紧急提上日程,苹果 “中国 + 1” 战略全面提速,印度成为最受期待的 “+1” 选择。
此后,苹果系统性引导富士康、和硕、纬创三大核心代工厂加大印度投资,进程加速态势显著:
  • 从旧款到新款:生产机型从 iPhone SE、iPhone XR 等老款,逐步升级至与中国同步生产最新旗舰机型。iPhone 14 系列发布后数周印度便启动生产,iPhone 15 系列时印度工厂几乎实现与中国同步量产。
  • 从组装到组件:苹果不仅推动整机组装南迁,还鼓励全球零部件供应商赴印设厂。尽管印度本土零部件生态薄弱,但这一政策正催生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
  • 从外资到本土:2023 年,印度塔塔集团收购纬创印度工厂,成为印度首家本土 iPhone 代工厂。这标志着印度不再仅是承接外资的 “世界工厂” 学徒,开始培育本土顶级制造企业。
摩根大通等机构预测,2025 年印度生产的 iPhone 将占全球总量 25%,2027 年或升至 50%。尽管预测准确性待验证,但趋势明确:苹果产业链重心正从东亚向南亚 “大漂流”,背后是印度作为制造业新大陆的吸引力。

二、为什么是印度:人口、市场、政策与地缘的多重驱动

苹果产业链南迁是风险规避的选择,而印度能成为首选,源于 “天时、地利、人和” 的多重优势:
  • 人口红利与成本优势:2023 年印度超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中位数约 28 岁,比中国年轻近 10 岁,未来几十年将有庞大劳动力供给,契合电子组装产业需求。且印度制造业工人平均工资远低于中国,即便生产效率、技能熟练度有差距,企业仍愿通过培训与管理优化弥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
  • 本土市场潜力:印度 14 亿人口中智能手机渗透率仍在提升,是增量潜力巨大的市场。但印度对进口电子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本土生产可助苹果规避关税、降低售价,同时满足 “本地采购” 要求,更好开拓这一战略市场。
  • 政策强力扶持:莫迪政府将制造业作为国策核心,推出 “印度制造” 计划,其中电子制造业的 “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 最为关键 —— 为在印生产并实现销售增量的企业提供 4%~6% 的现金返还,直接降低外资建厂成本与风险,极大刺激苹果代工厂投资热情。
  • 地缘政治推力:全球格局演变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寻求 “去中国化” 的 “安全供应链”,印度在意识形态与地缘战略上更亲近西方,自然成为承接中国产业转移的理想选择,政府层面支持为苹果战略转移提供助力。
不过,印度制造业也有明显短板:基础设施落后、监管效率低、工人技能匮乏、本土零部件供应链薄弱,制造文化差异与磨合问题突出。此前有报道称,印度工厂 iPhone 外壳不良率曾高达 50%,远超苹果近乎零的要求,还曾传出大肠杆菌超标的争议;工厂安全事故也暴露安全管理漏洞。这些 “成长的烦恼” 意味着,印度要将庞大劳动力转化为符合顶级制造标准的产能,仍需长期投入改造。

三、中国军团:分工竞合下的核心不可替代

这场产业转移并非 “一进一退”,而是催生 “龙象” 竞合新格局。中国制造的深厚底蕴与转型决心,决定其全球产业链核心地位短期内难被撼动。
苹果迁厂印度时,中国手机品牌早已深耕印度市场并取得佳绩。vivo 凭借本土化策略与渠道能力多次登顶印度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第一,华为、小米、OPPO 等组成的 “中国军团” 不仅在印设厂生产,还建立起完整供应链与销售网络,证明中国企业具备强大全球化运营能力,这是 “中国制造” 体系能力的溢出。
中国制造的优势在于 “面”—— 由基础设施、产业生态、人才储备构成的系统性网络,其中最坚固的 “护城河” 是产业链生态。目前,iPhone 超一半供应商仍在中国,OLED 屏幕、复杂摄像头模组等高精度、高附加值核心零部件,仍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经济学人》判断,尽管供应链多元化趋势显现,但撼动中国 “世界工厂” 地位漫长艰巨,因其生态系统(技术、物流、熟练工人)难以复制。
未来全球产业链或非简单 “此消彼长”,而是形成更复杂的分工竞合:以中国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与研发集群,和以印度为核心的大规模最终组装集群,将构成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链 “双中心”,相互依存又彼此竞争。
回到 “iPhone17 是否印度制造” 的问题,答案是 “部分在印度组装,但核心仍深度依赖中国供应链”。更准确的描述是:“在全球新分工体系下,由苹果主导、部分在印度组装、核心依赖中国供应链的 iPhone17”。未来,产地标识将不再仅是地理名词,而是全球化新阶段的注脚,记录的是全球资源围绕效率、成本、安全与市场的再配置。在这场产业链重构中,“龙” 与 “象” 的竞逐共舞,将定义下一个十年全球制造业版图。对中国而言,关键考验不在于留住组装工厂,而在于确保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性 —— 正如乔布斯所言:“创新决定了你是领袖还是跟风者。”

作者:杏宇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宇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