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灵的张雪峰成功学,和不再迷信捷径的年轻人
日期:2025-11-03 08:55:12 / 人气:3

张雪峰复播引关注
10月22日,沉默28天的张雪峰用抖音小号复播,瞬间涌入4万观众,这一数据表明即便他频频陷入争议,依然被广泛需要。在直播间里,一名女孩连麦咨询汉语言文学专业,张雪峰称该专业在企业里什么都能做,女孩理解为专业挺好,张雪峰则戏谑回应“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这句模棱两可的话被广泛传播,有人认为这体现了他对文科态度的“反转”,但实际上他依旧觉得该专业缺乏清晰的职业路径。这也引发人们的焦虑追问:那个教人们用功利主义计算人生的张雪峰,他的公式是否也会失灵?
张雪峰的黄金时代
要理解张雪峰的“灵”,需回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走红精准命中了普通家庭的两大痛点:对教育的深度焦虑和信息鸿沟。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当下,众多家庭倾尽资源投资子女教育,却对数百个专业的真实情况和就业前景了解甚少,这种不确定性催生了对“确定性”的强烈渴求。张雪峰以引路者的姿态,用薪资、编制、就业率等可量化指标,构建了一套清晰的选择逻辑,即“学什么”是为了成为社会分工中性价比最高的零件,以获取生存资本。他指出“天坑”专业,指明“捷径”,这套生存哲学为他赢得了广泛信任。
2016年,张雪峰凭借《七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等短视频迅速走红,这一年也是我国考研报名人数的关键转折点,此前数据连续两年下跌,而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177万人,较2015年增长7%,首次止跌反弹。此后,考研热度持续攀升,2017 - 2023年报名人数逐年增长,形成了一轮考研热潮,这为张雪峰提供了绝佳舞台。
吕欣是这场热潮的亲历者。2017年夏天,她从西北一所二本双非院校毕业,所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被张雪峰形容为“什么都能做,但什么都做不好,只能去考公”。当时毕业生大多选择回家考教师编或考公务员,而吕欣以“三跨”考生身份报考新闻系研究生,这一决定遭到母亲强烈反对。母亲多次将张雪峰的链接发给吕欣,希望她听从建议考公、考编,进入稳定体制。吕欣的父母是国企工薪阶层,他们追求的是求生存、求稳定。
张雪峰的成功迎合了朴素的社会诉求:教育首先应是一种可靠的生存策略。他创造了一套独特的话语系统,将大学底蕴简化为就业率、薪资水平等量化指标,为信息弱势群体提供看似明确的破局思路。他以“说破真相”的姿态,构建了看似清晰的生存法则,如金融优于哲学,计算机胜过历史,一切选择都应有明确的“性价比”。在特定时段和资源不均等的环境下,他似乎教会许多家庭用有限分数争取“稳妥”未来。
“后悔听了张雪峰的话”
如今,各行业迅速演变,张雪峰那套评判公式逐渐失灵,“预言”频频翻车。他力荐的“黄金赛道”纷纷显露疲态,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2022年全国建筑业企业用工数较2014年峰值下降超过25%,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使需求端持续收缩。那些听从建议、希望“一劳永逸”的土木学子,毕业时遭遇行业下行周期,曾经的“稳妥之选”遇冷。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从曾经的热门专业艰难转型的年轻人表示“后悔听了张雪峰的话”。他们当初只看重就业率,没考虑自己是否适合、是否会痛苦。这形成了新的社会现象:严格遵循“攻略”、搭乘“风口”快车的学子,毕业时可能发现自己挤上了拥堵赛道。张雪峰下判断基于历史数据,无法预知未来的政策转向、技术颠覆与市场波动,以追求绝对功利之姿出现,预测失效时,失落感必然更剧烈。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人兴趣、能力与职业高度匹配时,个体不仅能获得更高的工作满意度,也更容易取得长期成就。而张雪峰的推荐忽视了这一关键维度,他把人简化为分数、排名和家庭背景的数据集合,将专业的深邃与工作的意义剥离成薪资数字和岗位名称,难以容纳个体的独特性和内在驱动。
吕欣就是没听从张雪峰建议的那批人。高中暑假,她在图书馆读到《冰点周刊》报道合辑,对新闻行业产生模糊兴趣。后来,母女间关于就业的对抗激烈且持久。吕欣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后进入媒体工作,母亲仍会表达担忧,认为她专业没前景,考编更好。吕欣在采访地产行业转行从业者时,感受到行业的落寞与怨怼,更加确信要把选择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能把选择权让渡给别人。
去面对具体的生活
张雪峰的成功或失败,并不意味着他的建议毫无价值。在一定时段内,他为信息弱势方提供了宝贵的市场信息切片。但当他试图用一套确定的逻辑应对不确定的世界时,这种努力注定徒劳。当公众将他的“参考意见”当作不容置疑的“报考圣经”时,他的“失灵”就不可避免。
更重要的是,这折射出当代人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集体心理变化——我们渴望确定的答案来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但我们应超越对张雪峰个人言说的评判,思考在一个确定性被不断消解的时代,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职业启蒙。
毕业多年,吕欣仍从事自己理想中的职业。尽管2023年张雪峰在直播间贬低新闻专业,但她从未后悔。兴趣与热爱这种无法被数据量化的内在驱动力,支撑她直面职业生涯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
在技术加速迭代的今天,具体技能或许会过时,但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让人在陌生环境中重构生活。近年来,数字内容生态蓬勃发展,人社部相关报告显示,“新媒体运营”“短视频编导”“直播运营”等岗位连续数年成为人才需求增长最快的职业。BOSS直聘研究院报告显示,针对新闻传播相关专业的应届生招聘需求同比增幅超过18%,增速远超许多传统岗位。
张雪峰的攻略可作为信息拼图的一部分,但不能替代我们对人生的主控权。好的职业启蒙不应是制造标准件,而应是一场持续一生的、关于“自我”与“世界”的对话,致力于“唤醒”而非“灌输”,帮助人们发现内在兴趣、禀赋与价值坐标,培养在不确定环境中寻找自己位置的能力。
世界上不存在百分之百好的、正确的选择,知名导师张雪峰也一次次“翻车”。真正的“好选择”不是被数据证明“最对”的选择,而是能让人投身具体生活,感受价值感与“活着”的选择。在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分享从土木专业转到新闻专业的经历,虽有不同看法,但也体现出对职业选择的多元理解。
面对失灵的张雪峰们,我们不需要寻找下一个预言家,而应培养在激流中掌舵、不迷失自我的能力。我们要从对“热门赛道”的狂热中抽身,目光向内,看清自己的位置,做出不被标准答案束缚的选择。
作者:杏宇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纳瓦尔宝典》:空洞而廉价的咒...11-03
- 失灵的张雪峰成功学,和不再迷信...11-03
- 马斯克想要万亿美刀,秦始皇看了...11-03
- 惠民保的“中场战事”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