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好好说话”为何这么难?
日期:2025-11-23 15:47:52 / 人气:1

《再见爱人》最新一季中,几对嘉宾的沟通困境戳中了无数人:他们熟悉彼此的争吵模式,却始终无法共情对方的感受;一方追问解释,另一方只想逃避;争吵时放狠话,转头又快速认错……这种“看得见对方,却看不见情绪”的状态,并非节目专属。《简单心理2023—2024心理健康及行业人群洞察报告》显示,恋爱与已婚状态下,伴侣沟通是男女共同的主要困扰。为什么亲密关系里,“好好说话”成了奢侈品?四位心理咨询师从专业视角给出了答案。
一、情绪被忽视:亲密沟通的“隐形墙”
美国学院制精神分析训练项目毕业的咨询师刘素萍认为,亲密关系的沟通核心是“情绪”而非“事实”,但多数人既不擅长处理自己的情绪,也难以承接对方的情绪。
节目中何美延怀念丈夫梁淞当初为她过生日时“眼里有光”,言语间满是“你没当初那么爱我”的失落与悲伤,而梁淞却以调侃语气回应“我记得包场”等事实。妻子的情绪未被看见,只能通过躲闪肢体接触表达抗拒。刘素萍指出,梁淞从小被教育“只需要快乐”,负面情绪对他而言如同“洪水猛兽”,下意识会用防御机制回避,更无法共情妻子的悲伤。
情绪的处理遵循“看见即缓解”的规律:当一个人的情绪被伴侣用言语共情抚慰后,往往会自然消散;若被忽视,则像充气的气球不断膨胀,最终引发冷暴力、攻击或冲突。此外,人们进入亲密关系时往往带着“理想化期待”,渴望伴侣填补自己的空洞与匮乏,一旦期待落空,要么持续索取,要么因自恋受损而指责对方,陷入“追讨—防御”的恶性循环。刘素萍强调,唯有穿越幻想,接受“欲望无法被全然满足”,各自保持主体边界,才能实现真正的亲密。
二、男性回避:社会化枷锁下的“情感失语”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谢镇隆发现,报告中男性在伴侣沟通中的困扰度显著高于女性,却常陷入“越困扰越沉默”的循环,这与男性的社会化过程密切相关。
“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社会期望,让男性从小形成“暴露脆弱=软弱”的信念。他们被鼓励发展理性逻辑,却缺乏情感表达的练习渠道——在工作与社交中,情绪流露常被视为“不专业”。一位男性自我探索团体成员分享,当被要求用三个词描述感受时,他与其他爱好者集体语塞,半小时才勉强想出一个词,而心理从业者却能脱口而出。这种“情感语言系统休眠”,让男性在亲密关系中陷入两难:面对伴侣的情感需求,惯用的“讲道理”模式会激化矛盾,又因害怕表达错误而选择沉默回避。
谢镇隆解释,回避对男性而言是“暂时的安全出口”,却被伴侣解读为情感疏离。打破循环需要双方努力:女性需看见伴侣沉默背后的无措,男性则要从“为情绪命名”开始,刻意练习情感表达,哪怕只是简单说出“我感到委屈”“我有点害怕”。
三、内在模式:哈哈镜里的“关系变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蒙用客体关系理论揭示,亲密沟通的困难源于“内在客体关系模式”的投射。这种模式由成长中与养育者的互动形成,包含“自体表征(我是谁)”“客体表征(对方是谁)”及连接二者的情感,会像哈哈镜一样扭曲人们对伴侣的认知。
例如,若一个人的模式是“我不值得被爱—ta不在乎我—伤心愤怒”,就会捕捉伴侣的语气、眼神等蛛丝马迹,将其解读为“不爱自己”,进而用争吵或疏远回应;若有人害怕被抛弃,会通过无理取闹试探对方,却让伴侣觉得“你在无理取闹”。王蒙强调,破解之道在于“直白表达感受与需求”:害怕被离开的人可以说“我怕你生气离开,需要你抱抱我”,通过具体沟通打破模式投射,让双方在真实互动中建立安全感。
四、糟糕关系难离开:防御性沟通下的“假性连接”
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姜沂指出,许多人在糟糕关系中难以抽身,是因为“争吵成了唯一的连接方式”。节目中何美延抱怨梁淞“不听说话”,核心是渴望社会价值感与经济安全感;梁淞用调侃回避问题,实则需要妻子接纳他的脆弱。双方都未触及深层需求,只能通过“防御性沟通”维持虚假掌控感。
重建安全沟通空间可尝试三招:一是引入第三方视角,借助共同信任的人提供情绪缓冲与外部观点;二是回顾关系基石,从最初吸引彼此的特质中识别深层需求;三是丰富个人支持系统,避免将全部情感压力投射到伴侣身上。当安全空间足够时,真实需求才会以平和方式浮现。
亲密关系中的“好好说话”,本质是“看见情绪、放下防御、直面需求”的过程。它不是天生的能力,而是需要双方在理解与包容中反复练习——毕竟,再亲密的人,也需要透过语言的桥梁,才能抵达彼此的内心。
作者:杏宇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中日科技对比:时代变了,日本的...11-23
- 当AI学会思考,人类还剩什么?11-23
- 亲密关系中“好好说话”为何这么...11-23
- 深度揭秘:三体公司CEO毒杀游...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