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学会思考,人类还剩什么?

日期:2025-11-23 15:48:19 / 人气:1



在当今世界,AI的生产力备受追逐,而2025 F&M创新节却独树一帜,更珍视AI映照下人生命价值的深层叩问。11月22 - 23日即将启幕的这一创新节,不仅有100 + 行业先锋参与,还邀请了数位探寻AI时代下生命价值的智者,他们来自哲学、历史、教育领域,并非VC大佬或纯技术派。

创新节聚焦核心命题

F&M创新节执着于追问几个核心问题:当AI学会思考,人类还剩什么?AI时代该如何重新定义教育与生命意义?如何在技术浪潮中更好地生活?围绕这些问题,各位受邀学者将从不同领域带来精彩分享。

学者分享内容

张笑宇:智能时代的社会演进

《AI文明史・前史》作者、新锐科技史学者张笑宇将带来《智能与社会》的特别演讲。他从大历史视角出发,解析智能技术如何驱动社会结构的深层变革,带领我们审视技术革命与社会演进的内在关联,为理解智能时代的社会形态提供具有历史纵深的思考,让我们明白技术发展与社会演变之间的紧密联系。

周濂:哲学视角下,AI时代的“人的重塑”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周濂将参与特别对话《AI之下,人的重新塑造》。哲学的核心是“认识你自己”,在AI重构工作、生活乃至认知的时代,周濂从哲学底层逻辑出发,追问“人类的独特价值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定义‘人’的本质?”,为技术浪潮找到了人文锚点,促使我们思考在AI时代人类的本质和独特之处。

陈祎铱:有温度的智能,AI心理教育的人文关怀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AI神经科学心理教育博士在读的陈祎铱,将带来《人机交互的演变视角下:AI心理咨询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主题演讲。当AI开始渗透教育领域,她关注的重点不是技术效率,而是人文关怀如何与智能结合,探讨如何用AI助力心理教育,让技术服务于人的情感成长、生命价值实现,这是对“更好生活”的具象探索。

胡泳:AI时代,何以为“生”?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将参与圆桌《我是谁,我还能是谁》的探讨。当AI不仅能模仿思维,更开始介入创造、情感乃至社会关系,它挑战的已不仅是身份认同,更是“生命”本身的定义。胡泳从传播与社会的视角,探讨在算法与肉体交融的时代,生命的边界与尊严何在,引导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滕枫蔚:年轻研究者的反思

年轻研究者滕枫蔚代表“00后人类更新计划”的力量。他的议题不仅技术性强,更隐含对人类思维模式的反思,当AI处理逻辑时,我们人类该如何保留直觉与创新,这为我们在AI时代保持自身优势提供了思考方向。

F&M创新节关注“非商业”议题的原因

F&M创新节始终坚信,技术的终极目标不是效率,而是人的福祉。AI的崛起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迫使我们回归那些古老的问题:我是谁?我该如何生活?什么是幸福?

通过这些学者的视角,我们能看到:
 • 哲学提供批判性思维,帮助我们在AI时代保持清醒,不被技术的洪流冲昏头脑。

 • 历史揭示规律,避免我们在技术狂热中迷失方向,从过去的发展中汲取经验教训。

 • 教育重塑人性,确保下一代在人与机器的共生中健康成长,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

正如圆桌议题“我是谁,我还能是谁”所暗示的,AI不仅是工具,更是镜子,映照出人类的自省与进化。如果你不甘于只谈流量和增长,如果你关心生命边界、教育本质与人类未来,那么F&M创新节上这些嘉宾的分享不容错过,让我们一起在AI的喧嚣中,找回那些宁静而重要的答案。

作者:杏宇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宇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