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车市大洗牌:分化加剧下的生存与突围

日期:2025-07-09 21:39:59 / 人气:4


2025 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的 “年中成绩单” 呈现出 “一半火焰,一半海水” 的鲜明格局。有的车企半年销量突破 200 万辆,一路高歌猛进;有的则在竞争中步履维艰,面临掉队风险。这场激烈的车市角逐,不仅是销量的比拼,更是技术、战略和适应市场能力的综合较量。
一、车企阵营分化:头部领跑与尾部承压
在这场 “期中考” 中,头部车企的优势愈发凸显。比亚迪以 214.6 万辆的上半年销量、33% 的同比增长率一骑绝尘,让竞争对手难以望其项背。吉利则如同一匹黑马,上半年销量达 141 万辆,同比增长 47%,创下历史新高,尤其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暴增 126%,凭借优异表现将全年目标上调至 300 万辆,对亚迪在部分细分市场的份额构成威胁。
新势力阵营的竞争更是瞬息万变。零跑汽车以 22.17 万辆的交付量登顶新势力销冠,其 “高配低价” 策略 —— 用 10 万元级价格提供更高价位车型才有的技术和配置,成为赢得市场的 “必杀技”。理想汽车以 20.38 万辆的销量保持稳健,但年度目标完成率仅 31.9%,距离既定目标尚有不小差距。小鹏汽车上演 “触底反弹”,半年销量超 2024 年全年,是新势力中唯一年度销售目标完成率过半的企业。小米汽车延续 “顶流” 表现,上半年交付量超 15 万辆,3 月将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提升至 35 万辆,目前完成率约 43%,6 月底小米 YU7 上市仅 1 小时订单便突破 28.9 万辆,不过产能仍是其后续面临的重要考验。
然而,并非所有新势力都能交出满意答卷。近一半的新势力品牌年度目标完成率不足 30%。鸿蒙智行(含问界、智界等品牌)上半年总销量超 20 万辆,但因年度目标高达 100 万辆,目前完成率仅 20%,成为 “目标与现实落差最大” 的品牌。蔚来上半年交付 11.4 万辆,目标完成率 25.7%,深蓝汽车(14.32 万辆,完成率 28.6%)、岚图汽车(5.61 万辆,完成率 28%)等也面临严峻挑战,下半年冲刺任务艰巨。
二、新能源市场:增速放缓与结构巨变
中国新能源市场曾呈现 “爆炸式” 增长,渗透率从 2020 年的 5.8% 飙升至 47.2%,远超专家预测。但今年其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虽销量仍同比增长 32%,但 “爆炸式” 势头减弱。
新能源市场内部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过去,插电混动车(含增程式)是增长主力,2024 年同比增幅达 76.9%,远超纯电车型,占新能源整体销量比例为 42.1%,同比大幅提升 8.6 个百分点。而今年前 5 个月,形势逆转,插电混动(含增程式)车型零售销量 169 万辆,同比增长 28%;纯电销量 266.2 万辆,同比增速 38.2%,纯电车型增速反超。
消费结构方面,高端市场 “遇冷”,30 万元以上高价车市场份额从去年的 15.1% 萎缩至今年的 10.8%,传统豪华品牌和新势力高端车型均感受到压力;平价市场 “火爆”,10 万元以下车型销量激增 51%。这一变化的重要推手是国家 “以旧换新” 补贴政策,该政策 “按车补” 而非 “按价补”,固定补贴金额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吸引力巨大,在国家和厂家双重补贴下,部分 6 万元电动小车消费者仅花 3 万多就能入手,极大刺激了低价位电动车销售。
三、出海进阶:从 “产品出海” 到 “全球扎根”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海外市场成为中国汽车开拓的 “新大陆”。2023 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 491 万辆,历史性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且势头持续。2025 年上半年,出口量继续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激增 64.6%,占出口总量三分之一以上。
出海呈现 “百花齐放” 态势。奇瑞汽车上半年出口 55 万辆,稳坐头把交椅;上汽集团上半年销售近 50 万辆,同样表现亮眼;比亚迪海外发展 “跨越式” 推进,过去 3 年海外月销量从不足 1 万辆飙升至今年 6 月的 9 万辆,还定下未来实现千万销量、一半在海外的宏伟目标。
中国车企出海已从 “产品出海” 进入 “全球扎根” 新阶段,不再仅是将国内生产的汽车运往国外销售,而是直接在海外建厂生产。这一举措能降低成本、规避关税,更贴近当地市场。2025 年 7 月,比亚迪巴西工厂首辆汽车下线;比亚迪、上汽、长城、广汽等纷纷在泰国建厂,辐射东南亚市场;奇瑞在西班牙接手日产旧工厂快速投产,节省欧洲市场宝贵时间。同时,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企业也随整车厂一同海外建厂,形成完整产业链,如同 “远征军” 既有冲锋的 “士兵”(整车厂),又有强大的 “后勤和武器补给”(零部件厂)。
四、AI 终局之战:车企的 “核心变量”
中国新能源汽车上半场竞争围绕电池、续航和价格,下半场核心是 AI,这已成为决定车企生死的 “核心变量”。众多车企纷纷转型,小鹏 2024 年高喊转型 “AI 汽车公司”,发布包括 AI 芯片、AI 大模型、飞行汽车在内的宏大 AI 体系;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直言 “理想不是汽车企业,而是人工智能企业”;传统巨头吉利 2025 年也高调宣布要 “成为 AI 造车第一车企”,它们都在撕掉 “汽车厂” 标签,换上 “AI 公司” 新名片。
今年年初,车企们热衷宣传 “全民智驾”,但因 “黑天鹅” 突发事件,对智能驾驶转为 “沉默”,甚至刻意弱化宣传,这并非放弃,而是意味着智能驾驶技术竞争进入 “深水区”,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和顶级人才 “暗中发力”,辅助驾驶已进入 “十倍速” 技术突破期,真正拐点即将到来。
这场 AI “军备竞赛” 聚焦两大方面。一方面是迈向真正的自动驾驶,地平线创始人余凯预测:3 年内实现 Hands Off(脱手开),高速等场景手可离开方向盘;5 年内实现 Eyes Off(闭眼开),车辆高度智能无需紧盯路面;10 年内实现 Minds Off(随心开),上车告知目的地即可睡觉、工作,车辆完全自动驾驶。另一方面是打造更懂用户的座舱,未来汽车核心是以 AI 大模型为基础的智能座舱,这需要强大的座舱芯片,算力竞赛已然开启,高通下一代座舱芯片 8397 AI 算力达 300 TOPS,可流畅运行相对复杂的 140 亿 AI 大模型;小鹏 G7 座舱塞进两颗强大芯片(图灵 AI 芯片 + 高通骁龙 8295P),AI 算力提升 26 倍。
2025 年下半年,车市终局之战序幕拉开,牌桌上的玩家已亮底牌,未来是否有 “黑马” 突围,又有谁将被提前淘汰,这场惨烈竞赛的真正决战才刚刚开始。

作者:杏宇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宇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