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亏四年的宝尊电商:“买买买”能否破解盈利困局?

日期:2025-07-09 21:40:49 / 人气:5



一、转型承压:收购国际品牌难挽亏损颓势

作为电商代运营领域的头部企业,宝尊电商近年持续加码品牌运营业务,试图通过收购国际鞋服品牌的中国区运营权突破业绩瓶颈。然而,截至今年一季度,其仍未摆脱亏损困境——2021年至2024年四年累计亏损超13亿元,2024年净利润仍为-1.85亿元。  

股价表现同样低迷。作为双市场上市企业,宝尊电商在港股与美股的股价高峰均停留在2021年,此后一路下跌。截至7月7日,港股报收7.49港元/股,较巅峰时期的148港元/股蒸发超九成,总市值仅剩13亿港元。  

二、品牌管理业务:高门槛下的“试错”之路

1. 收购加码:从GAP到Sweaty Betty

2022年,宝尊电商以收购美国快时尚品牌GAP中国区业务为起点,开启“代运营+品牌管理”双路径转型。这笔收购虽推动业务多元化,却导致当年巨亏6.53亿元。此后,宝尊电商又陆续收购英国雨靴品牌Hunter、高端瑜伽服品牌Sweaty Betty的中国区业务,试图通过多品牌矩阵寻找增长点。  

Sweaty Betty成立于1998年,定位高端女性运动服饰,与lululemon类似,主打瑜伽、跑步等场景,定价相近。然而,该品牌在中国市场发展缓慢——2023年进入后仅通过天猫、小红书试水,线下门店尚未铺开,天猫旗舰店销量最高单品仅900+件。全球业绩亦持续下滑,2024年营收减少490万美元,2025年一季度再降710万美元,成为WWW集团的业绩拖累。  

2. 转型逻辑:突破代运营瓶颈

时尚产业分析师唐小唐指出,电商代运营业务增长乏力源于行业门槛低、竞争激烈:头部品牌倾向自建直营体系,中小品牌则因成本考量选择低价服务商,导致宝尊电商在价格战中优势不足。叠加阿里清仓持股弱化平台合作优势、流量成本攀升及转化率下降等因素,转型势在必行。  

相较之下,品牌管理业务需兼顾线上线下全链条运营,对企业综合能力要求更高,但增长天花板也更高。宝尊电商瞄准的海外品牌多缺乏中国市场运营能力,为其提供了切入机会。  

三、GAP样本:盈利难题与模式验证

GAP成为宝尊电商品牌管理业务的“标杆”。2024年,该品牌所在板块营收14.74亿元,同比增长15.97%,但仍未扭亏,净亏损1.69亿元(2023年亏损1.88亿元)。2025年一季度亏损收窄至2110万元,同比改善28.1%。  

宝尊电商对GAP的调整包括“控制折扣+优化库存”重塑价格体系,修复品牌溢价;通过“线下体验+线上流量”全渠道协同下沉市场。零售独立评论人马岗认为,GAP的运营模式若能成功复制到其他品牌,将验证其转型逻辑。然而,跨品类运营需针对不同用户画像调整商品、定价与营销策略,试错周期长短成为关键挑战。  

四、行业困境:流量分散与成本高企

宝尊电商的困境并非个例。同行丽人丽妆同样面临业绩下滑——2022年至2024年总营收连续三年萎缩,2024年净利润亏损3998万元,同比骤降182.64%。  

行业共性难题在于:  
• 流量分散化:过度依赖天猫单一平台难以应对多元渠道竞争,需多平台运营;  

• 流量成本攀升:线上获客成本非固定且持续走高,销售额增长伴随投入增加,转化率走低进一步压缩毛利率。  

在此背景下,宝尊电商加速线下布局:GAP计划2025年新增50家门店(累计净增40家),Hunter将于二季度在北京、上海、杭州开设三家新店。唐小唐认为,线下业务发展态势将成为其未来重要看点。  

五、高端瑜伽服市场:存量竞争中的创新机遇

对于Sweaty Betty,马岗指出,尽管国内高端瑜伽服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但高端服装兼具文化与社交属性,营销层面仍有创新空间。如何通过差异化定位激活市场需求,将成为宝尊电商能否盘活该品牌的关键。  

结语

宝尊电商的转型之路折射出电商代运营行业的深层变革。通过收购国际品牌切入品牌管理赛道,虽短期内难解盈利困境,但长期看或为突破增长天花板提供可能。未来,其能否缩短试错周期、复制成功模式,并在线下渠道与新兴市场找到新增量,将决定这场“买买买”战略的最终成败。

作者:杏宇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宇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