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哈林区,中国的蒲公英

日期:2025-08-18 18:06:52 / 人气:23



又到一年升学季,纪录片《风起前的蒲公英》让北京的蒲公英中学进入大众视野,折射出中国社会对每个孩子教育之路的托举信念。而作者在纽约哈林区286号公立初中的实践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关于教育公平的残酷现实。

纽约哈林区公立学校:教育困境重重

学校环境与安全措施

作者为修读教育学课程,来到纽约市哈林区的286号公立初中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项目实践。这所学校与一所小学、一所高中共享迷你校园,被高高围墙环绕,是纽约公立教育系统中安全级别较高的“Scanned School”。每天上学要通过安检闸机,背包和皮带都需扫描,进入学校还需由配枪警察把守的前台放行,物理空间的局促与作者熟悉的美国大学图景形成巨大反差。

出勤问题与家长观念

学校约70名学生,每个年级二十多人中仅有一到两位全勤者,还有约5名“极度严重缺勤者”、5名“严重缺勤者”,其余学生也常缺课。学校下学年目标是全员93%的平均出勤率,但现实困难重重。问题根源常在家长,部分家长因要孩子在家看护弟妹、全家出游、办理政府事务等原因让孩子缺课,他们不理解按时出勤对孩子在校表现和升学的重要性,把学校当成免费托儿所和食堂。

家校沟通障碍

M286社区由超过90%的非裔和拉丁裔人群构成,是纽约公立教育系统“严重隔离学校”的直观体现。学校老师多为拉美裔,能与拉美裔家长基本沟通,但哈林区大量非裔家庭语言多样,官方翻译服务在面对面沟通中作用有限。杰西老师虽自学法语和阿拉伯语,但面对复杂现实仍显渺小,很多非西语家长依赖孩子翻译,导致沟通尴尬,家校联系纽带断裂。家校委员会瘫痪,月度会议推迟,教师致电家长常遇忙音,学校门户网站形同虚设,仅47%的家长激活账号,信任在教师与家长之间悄然流失。

家庭背景与教育观念

超过90%的学生来自非裔或拉美裔家庭,父母多为移民、无证劳动者或单亲母亲,家庭被经济枷锁和居住隔离政策禁锢在治安混乱的街区。生存压力使家长让孩子请假协助家计,频繁缺课瓦解教育连续性,学生学习结果不佳。哈林区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通过初中升高中、上大学是惊喜而非必经之路,对“教育优先”妥协,使纽约公立系统免费开放政策在哈林社群中沦为形式,教育改变命运的通道被侵蚀。

中国蒲公英中学:信念托举希望

与纽约哈林区公立学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蒲公英中学。它同样是面向弱势人群、流动性较强的学校,务工人员子女虽面临户籍限制无法进入公办体系就读初中,但公益组织提供免费食宿,企业捐赠远程教学设备,热心月捐者献出爱心。中国务工家庭以超常付出将有限资源转化为升学机会,激活了“教育改变命运”的社会信念,这种集体共识是哈林区最匮乏的资源。

观念差异与希望之光

纽约用制度保证了每个孩子都有课桌,但未教会社区珍视桌上的书本,免费教育失去观念土壤就如无根浮萍。中国蒲公英中学的家长会出席率达87%,与纽约哈林区家长失联情况形成鲜明数据对比,丈量出制度之外关键的观念差异。作者在哈林区实践虽短暂,但看到杰西老师因作者设计的网上问卷提前预订翻译服务,意识到微小调整就是希望的刻度。蒲公英中学的奇迹是社会织就的接力网,哈林区的孩子同样值得拥有这样的机会。

作者:杏宇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宇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