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软银20%大裁员看:AI狂潮下,顶级投资岗也在集体失温

日期:2025-09-22 16:34:44 / 人气:36

引子:千亿 AI 豪赌背后的岗位清算

当孙正义在愿景基金创下四年最佳业绩之际,突然挥出 裁掉近 20% 员工的利刃,整个创投圈为之震动。这位宣称 未来 50 年一切将被 AI 重新定义的风投狂人,用最直接的方式践行着自己的战略 —— 收缩战线、All in AI。超 60 名投资精英的离开,看似是软银 聚焦核心的主动调整,实则暴露了一个更残酷的现实:在 AI 重构产业的浪潮中,即便是手握资本话语权的顶级投资岗,也正遭遇价值缩水与岗位消亡的冲击。

这场裁员与特斯拉 Optimus 团队的人事变动如出一辙:当企业将资源疯狂押注 AI,那些无法直接服务于 “AI 核心战略的岗位,无论曾经多么光鲜,都可能成为被牺牲的成本。软银的裁员名单,正是 公司工作消亡在金融投资领域的最新注脚。

一、投资岗的 价值泡沫:从 资源掌控者算法辅助者

在大众认知中,顶级投资岗是 高智商 + 资源网的完美结合,堪称 不可替代的典范。但软银的裁员揭开了行业真相:大量投资岗正陷入 高价值伪装的陷阱,其核心价值正在被 AI 快速稀释。

孙正义曾凭借 碾压式打法横扫创投圈 —— 用现金改写规则、靠高估值抢占标的,这种模式下,投资经理的核心能力是 资源对接”“谈判议价趋势判断。但如今,愿景基金将 97 亿美元砸向 OpenAI,后续 300 亿美元融资箭在弦上,其投资逻辑已从 发掘独角兽转向 押注 AI 基础设施。这种转变中,AI 工具正在接管传统投资岗的核心工作:

• 项目筛选:过去依赖投资经理人脉与经验的标的挖掘,如今可通过 AI 舆情分析、技术专利扫描、产业链数据建模实现精准定位;

• 风险评估WeWorkOYO 等失败案例暴露出的人为判断失误,正被 AI 风控模型弥补 —— 通过历史数据训练,AI 能更精准预测创业公司的现金流风险与商业模式可行性;

• 投后管理:曾经需要投资经理深度介入的企业运营指导,如今可由 AI 系统实时追踪财务数据、市场动态,自动生成优化建议。

软银裁员中被砍掉的岗位,多是负责 AI 赛道”“传统行业投后管理的团队。这些岗位看似掌握着庞大的项目资源,实则已沦为 资本与企业之间的人形中间件,其工作可被 AI 高效替代 —— 这与特斯拉 Optimus 团队中 衔接技术与量产的中层管理岗面临的困境高度相似。

二、AI 主导下的组织重构:投资机构的 杠铃型进化

《华尔街日报》提出的 企业杠铃型架构,正在软银这类顶级投资机构中加速落地。愿景基金的裁员与战略调整,清晰展现了投资行业的结构性变革:

• 顶层核心化:以孙正义为核心的决策层直接掌控 AI 赛道的大额投资,类似特斯拉 Optimus 项目总负责人直管全局的模式,减少中间传导环节。孙正义亲自敲定对 OpenAI 的百亿级投资,正是这种 核心集权的体现;

• 底层实用化:专注于 “AI 技术尽调”“算力产业分析的细分领域专家地位凸显。毕竟 AI 能筛选项目,但无法替代对 AI 芯片、大模型技术细节的专业判断,这类 硬技术背景的个体贡献者成为稀缺资源;

• 中层模糊化:负责 跨赛道布局”“综合投后管理的传统投资岗首当其冲。软银曾覆盖 TMT、消费、硬科技等多个领域,大量投资经理负责 赛道扫描”“项目跟进,如今随着战线收缩至 AI,这些 衔接型岗位失去存在价值 —— 智能投研系统已能替代其完成数据整合与初步分析,无需人力介入。

更关键的是,投资机构开始进行 “AI 与人力的性价比权衡。培养一名顶级投资经理需要数年时间与巨额成本,而训练一套 AI 投研系统虽前期投入高,但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当愿景基金将资金疯狂砸向 AI 项目,自然会削减对 可被 AI 替代的人力成本的投入 —— 这与特斯拉 在工程师与 GPU 之间选后者的逻辑如出一辙。

三、个体破局:从 资本依附者“AI 时代的价值锚定者

软银裁员并非投资行业的终点,正如特斯拉的岗位变动并非科技行业的末日。那些能在变革中存活并崛起的个体,正在践行与 Kumar 相似的破局逻辑 —— 剥离 公司身份滤镜,锚定 AI 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1. 剥离 机构光环,锻造 技术认知壁垒

被软银留下的员工,多是深耕 AI 赛道的专家 —— 他们能看懂 ARM 芯片的技术壁垒,能判断 OpenAI 大模型的商业化潜力,这种 硬技术认知能力无法被 AI 替代。反观许多被裁的投资经理,将 软银投资经理的身份等同于个人价值,一旦脱离机构光环,便失去核心竞争力。真正的破局,是像 Kumar 锚定 机器人 AI 技术那样,深耕某一 AI 细分领域的技术与产业认知,将自己打造成 “AI 赛道的活字典,而非 依赖机构资源的掮客

2. 跳出 流程空转,聚焦 “AI + 投资的落地价值

软银的失败案例早已证明,脱离产业落地的投资只是 豪赌。如今,AI 赛道的投资竞争已从 抢项目转向 助落地,那些能为被投企业提供 “AI 落地赋能的投资岗更具价值。例如:帮助传统制造企业对接 AI 算力资源、为 AI 创业公司搭建产业链合作网络 —— 这种 技术 + 资本 + 产业的复合型服务,无法被 AI 替代。这与 Kumar 转投 Meta “追求技术落地场景的选择本质相同:跳出单纯的 资本游戏,聚焦能创造实际价值的核心工作。

3. 构建 并行能力,对冲行业变革风险

在软银裁员潮中,有投资经理早已未雨绸缪:利用机构资源深入研究 AI 产业链,在业余时间撰写行业报告、参与 AI 创业项目顾问工作,逐步打造个人品牌。当岗位被裁时,这些 并行能力已能支撑其转型为 AI 赛道的独立咨询顾问或创业者。这正是 先寄生再创生逻辑的实践:将公司岗位作为 能力训练场资源跳板,在体制内悄悄构建属于自己的 价值护城河,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岗位动荡。

结语:资本退潮时,唯有 不可替代者方能上岸

软银的大裁员与特斯拉的人事变动,共同指向一个清晰的趋势:当 AI 成为企业的核心战略,所有岗位都将经历 价值重估。那些依赖机构光环、重复流程性工作、缺乏核心认知的岗位,无论身处科技还是金融行业,都将成为被淘汰的对象。

孙正义的 AI 豪赌与马斯克的 Optimus 愿景,本质上都是在押注 后公司工作时代的生产力形态。对个体而言,与其在 岗位焦虑中迷茫,不如像被留下的软银员工与转投 Meta Kumar 那样,主动拥抱变革:剥离身份滤镜,深耕 AI 无法替代的硬技术与产业认知;跳出流程空转,聚焦能创造实际价值的核心工作;构建并行能力,将体制资源转化为个人资产。

毕竟,在 AI 重构的职场中,真正的铁饭碗从来不是某家公司的岗位,而是深植于自身的 不可替代的价值。当资本与技术的浪潮褪去,唯有锚定核心价值的个体,才能在新的职场生态中站稳脚跟。

作者:杏宇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宇娱乐 版权所有